中国健康观察网

为了探索普通教育的新模式,这两所院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2020-07-31 12:49   来源: 互联网

另一所大学设立了一所学院。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明德学院"和"明立学院"成立典礼。部分2020年级新生将进入两所大院校。


学院将首先探索人文科技基础学科,突破高校院系界限,构建适合大类培养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探索学院体制改革。如今,高校的数量逐年增加,高校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50多所高校建立了近200所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系主任龙永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学院制度的实施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次探索,"其最大特点在于适应主要类型培训改革的目标和要求。


切实落实通识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培训要求

image.png

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招生,大规模的培训。换句话说,高校按照大范围的统一招生,把相同或类似的学科打包起来。入学后,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基本培训,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专业转移。


这样,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更合理的专业,也可以在大学的初级阶段,构建一个更广泛、更扎实、更深刻的知识体系。


此外,在高考全面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要以学生市场为整体,如果按专业细分招生,专业之间的差距可能很大,招生就会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学校、高校和部门来说,应该形成一支合力招生队伍。


但大类招生后,如何真正实现大班培训?


龙永红说,大规模培训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各学校因地制宜,因地制宜,认为要真正有效地实现大规模培训的目标和目标,就必须从几个关键因素寻求突破。


首先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审视,反思,探讨,突破传统封闭的专业思想和观念,特别是院系,专业的狭隘归属感;其次是打破传统以专业教育为主的院系,班级组织管理体制,为实施专业培养扫清组织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选课,选专业的权利。"三是树立能够真正体现大类培养的理念目标,有效落实通专结合,宽厚基础,个性发展的培养要求,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科专业规律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发展指导体系和培养管理机制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既然它已经是一个主要的培训类别,学院的作用是什么?


据公开报道,这次成立的明德学院在人文实验班的第一年负责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而明立学院则在理科实验班的第一年负责学生管理。


龙永红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人文实验班近100人,三个人文基础班90人,学生190人,专业分布在四所大学。科学试点班近400人,专业分布在五所大学。


在专业分流之前,学生不能明确属于学院,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以及课外学习和生活组织。在学院成立之前,学校采用了大学托管的方式,但龙永红指出,这与大类培训的理念和目标不匹配,甚至自相矛盾。


事实上,传统的高校院系封闭管理体制已成为有效实施大类培训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传统专业封闭思想的顽固堡垒已成为构建和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结合、大素质培训、个性化选择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障碍。"龙永红说,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2018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焰谈到基础学科顶尖人才培养项目,指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事实上,学院制度的渊源是中国传统院校和西方寄宿学院。目前,中国的大学体制改革主要来自西方的寄宿学院。吴焰指出,要使西方院校与中国院校相结合,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培养德性、熏陶性和渗透性。


龙永红说,明德明理学院将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鼓励学生学习跨学科、跨学科的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为学校全面、深入地推进专业培训改革积累经验。


具体而言,明德学院和明立学院将负责学院管理中的一流规划项目的全面建设和管理。根据教育部的目标定位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实施计划,他们将与相关院校和学科相结合,汇集国内外一流资源,协调和推广各种创新体系,建立先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研究、国际化、挑战性和个性化的一流人才培养平台"。


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改革大学制度。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指出,高校教育组织模式的兴起,也是试图从组织结构上重新设计与高职院校合作适应的本科教育组织新模式,实质上是要打破育人的地理空间,开辟单一的育人方式,创新多元化的育人形式,为人才的培养服务。


在刘海峰的研究中,院校之间如何合理分工和合作,是高校教育模式下的一个长期问题。在改革不彻底、界限不明确、分工不明确的情况下,学院的出现增加了管理主体和管理水平,职业院校与学院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对立。


学院要主动研究谋划人才培养工作,在学院的协调组织下参与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依托自身学科专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丰富课堂课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体责任。在这个问题上,龙永红强调,学院和相关大学院是一个人才培养共同体,此外,学院统筹接受学校和学院安排的招生工作,教学任务和学生课外活动指导,配合学院做好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工作。


 

学院制度改革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进行。学院成立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龙永红承认,由于文化和制度的差异,特别是大学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如果把西方的大学制度模式照搬到中国,就会出现不服从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学院的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协调和衔接。


要使西方书院与中国书院相结合,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理解哪些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特征。中国高校的定位和建设应以这些特点为土壤,从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规律、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入手,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龙永红认为,高校体制改革应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指导,并与有关的体制改革和制度改革进行全面协调。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健康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