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综指“失真”之谜,编制方法还需与时俱进
今年两会,上证综指的编制方法问题再次被推上关注焦点。上证综指发布至今已有2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三四十年的高增长,2000年GDP突破10万亿元,2019年已达99万亿元。上证综指在2000年达到2000点,但2020年却仍在3000点附近徘徊。10倍的GDP上涨与50%的股指涨幅之间反差巨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证综指与股市现实情况相脱节呢?
“综指”顾名思义,就是是一种在计算股票价格指数时,把一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全部股票市场价格的涨跌都计算在其中的指数。看起来,好像这样一种“集大同”式的指数会更具有概括性,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无差异的“大锅烩”造成了该指数“失真”的现状。
首先,指数包含股票范围过大的结果就会陷入“平均数陷阱”,即将亏损过大或者盈利过高的股票波动中国的非理性因素也带入股票指数中,这些噪音会影响股票指数的走向,降低指数的灵敏性。
其次,也是上证指数让人诟病的诸多弊端之一,那就是其加权方法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矛盾。我们的上证综指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派许加权法,即在计算中,以公司的总股本为权重,然而,却以流通股本的市价作为股价,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许多国家不同,我们不能流通的股本占比非常高,数值近几年有所降低,然而依然高于50%,这两者之间差异使得在计算时的权重凭空增加了一倍多,因而造成指数与真实市场表现相偏离。
同时,在加上我们的股票市场中,尤其是沪市中,有一大批蓝筹股,这些股票市值非常大,因而权重也非常大,然而他们的流通市值却非常的小。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这些股票对于整个综指走势产生了巨大的杠杆作用。
可以说,综指所代表的这一类市值加权指数计算方法最大的弊端,正是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差异从而造成的杠杆效应。笔者也认为,上证综合指数失真,这种杠杆效应难辞其咎。
举个例子吧。我想每一个对中国股市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对6124这个数字并不陌生。2005年6月到2007年的十月,我国股市走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牛市,一举让上证指数从998飙升到历史最高点6124。如今细细再去琢磨,是什么为这场牛市吹响了“冲锋号”?笔者认为中国银行和宇宙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上市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段时间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双双上市,交替成为沪市第一大权重股,两者之和所占的权重竟然达到了40%。之后发生的事情我想你已经猜到了,两家银行上市以后一路走高,最终带领上证指数实现了登顶。
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指数就像带有刻度的温度计。指数的失真不仅会削弱其作为市场行情标准的价值,亦会影响到那些跟踪指数决定投资方向或基于指数走势制定交易策略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们。
虽然正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所说的,上证综指只是为了去代表价格总水平,而没有责任去反应宏观经济的状态。然而,窃以为,一个指数只有贴近真实,才能更具有存在的价值。
因此,上证综指必须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和优化,与时俱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其一,正如笔者前文所说,流通市值和总市值的矛盾是根本原因,必须要解决,所以不如可以考虑更多的参考流通市值来作为权重计算,这样既可以避免杠杆效应,还能够让许多新经济形态的影响力有所增加。其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完善,股票市场新股进入也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这些新股刚上市都会有一波行情逐步趋近它的真实价格。然而,我们却在十天之后就将它纳入指数计算,或许这有点太过着急,不妨拉长时间期限,待它短期波动回归理性之后再纳入指数也不迟。
窃以为,上证综指作为一个概括性的股票,在我们的股票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股市的发展,它也应当与时俱进,然而这个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还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保证过渡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