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观察网

有五个深层次的原因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不会放松

2020-08-03 14:01   来源: 互联网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持了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他提出,要从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决坚持住房是生活而不是投机的立场,坚持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经济刺激手段,坚持稳定地价、稳定房价和稳定预期。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别控制措施。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image.png



这是近年来举办的一次高规格的房地产行业论坛。随后,广东省东莞市紧急升级楼市调控政策,在加大限购范围的基础上,提出限售措施。据统计,在刚刚过去的7月,杭州,宁波,深圳,南京,东莞5市纷纷升级楼市调控政策,打击楼市投机行为。其中,深圳,东莞的调控政策堪称地方史上"最严"楼市调控。 不仅如此,有媒体报道称,央行近日下发通知,对网络消费贷流入楼市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最新变动情况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有63个,同比下降的城市仅有7个"从表面上看,此时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收紧,是因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势头。 二手房方面,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44个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上涨,26个城市同比下跌,同比上涨的城市多于下跌的城市。由此看来,目前房地产并没有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一城一策"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有利于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上涨。 然而,这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陷入以往楼市调控节奏的思维定式。 事实上,自疫情爆发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以来,市场上一直存在放松楼市调控的呼声。原因在于,房地产行业产业链较长,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复苏和经济复苏","而且,从2007年开始,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成为2018-2019年,2012-2013年,2015-2016年等经济下行周期中每三年左右一次的必选项。这一次,关键的三年周期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从目前的楼市调控来看,放松调控已经不可能,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从激发创业目标的角度看,此前20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实业和房地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长此以往,将对企业和企业家形成负向激励,社会正常秩序被打破,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相应加大。从维护物价稳定的角度看,房地产巨大的吸金效应将大大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城市的一个奇特现象是,由于市场供过于求,一些商品价格下跌。 而在超市购物的城市居民基本感受不到商品价格的下降。 主要原因是由于房价上涨过快,房屋租赁成本在商品价格中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增加了维护物价稳定的难度。"从债务周期来看,之前的三年周期其实是大债务周期中的小周期。 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居民杠杆率仍有上升空间,通过一定的政策刺激居民,也可以通过加杠杆的方式购房。而现在债务周期接近顶部,一方面居民住房拥有率在全球遥遥领先,另一方面居民杠杆率在每个小周期都快速上升,2020年一季度末,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57的历史新高7%,10年增长32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总体杠杆率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低于发达国家可以说,中国居民部门短期内已经没有继续大幅加杠杆的空间。 当短债期遭遇长债期时,以往的短期操作模式将不再奏效。 短期内,只有通过控制杠杆率的上升,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保持杠杆率的稳定。"从中国整体经济转型来看,中国工业化进程现在已经接近尾声,经济发展的动力迫切需要从传统要素转向科技和创新。 这一转变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果在此期间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那么市场上的土地,人才,信贷等要素将不断流向房地产领域。而真正需要获得这些要素的科技企业发展不起来,整体经济转型也无从谈起。 因此,要逐步改变居民对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预期,引导要素改变流向,从而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协调。


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看,当前全球经济金融环境日趋复杂,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在此期间,它是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维护经济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可以减少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宽幅震荡对我国的影响。 相反,如果此时仍不限制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容易传导到国内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有外部原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仍是东南亚国家经济运行中固有的问题。 综上所述,近期热点城市楼市调控政策收紧,表面上是为了短期内应对这些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从根本上讲,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畅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物价稳定,防止家庭杠杆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转型,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宽幅波动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健康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